Heying QIN 1,2,3Pengfei TANG 1,2,3Jing LEI 1,2,3Hongbin CHEN 1,2,3Boguang LUO 1,2,3,*
Author Affiliations
Abstract
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Exploration of Hidden Nonferrous Metal Deposit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in Guangxi,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2 Guangx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Intelligent Structural Material,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3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Geotechnical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The strain-temperature cross-sensitivity problem easily occurs in the engineering strain monitoring of the self-sensing embedded with fiber Bragg grating (FBG) sensors. In this work,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ain-temperature cross-sensitivity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the temperature reference grating method. To experimentally observe and theoretically verify the problem, the substrate materials, the preloading technique, and the FBG initial central wavelength were taken as main parameters. And a series of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calibration tests and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test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It was found that when the FBG sensors were embedded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their coefficients of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Besides, the larger the coefficients of thermal expansion (CTE) of substrates were,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would be. On the other hand, the effect of the preloading technique and FBG initial wavelength was negligible on both the strain monitoring and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In the case of similar substrates, we did not observ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of the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FBG with one free end or two free ends. The curves of the force along with temperature were almost overlapped with minor differences (less than 1%) gained by FBG sensors and pressure sensors, which verified the accuracy of the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method. We suggest that this work can provide efficient solutions to the strain-temperature cross-sensitivity for engineering strain monitoring with the self-sensing element embedded with FBG sensors.
FBG sensor self-sensing element embedded FBG sensor cross sensitivity of strain and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Photonic Sensors
2023, 13(1): 230127
桂小琰 1,2赵振 1,2常天海 3任志雄 3[ ... ]王祥 3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安交通大学 电信学院, 西安 710049
2 西安交通大学 微电子学院, 西安 710049
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 523808
采用55 nm标准CMOS工艺,设计并流片实现了一种应用于Wi-Fi 6(5 GHz)频段的宽带全集成CMOS低噪声放大器(LNA)芯片,包括源极退化共源共栅放大器、负载Balun及增益切换单元。在该设计中,所有电感均为片上实现;采用Balun负载,实现信号的单端转差分输出;具备高低增益模式,以满足输入信号动态范围要求。测试结果表明,在高增益模式下该放大器的最大电压增益为20.2 dB,最小噪声系数为2.2 dB;在低增益模式下该放大器的最大电压增益为15 dB,最大输入1 dB压缩点为-3.2 dBm。芯片核心面积为0.28 mm2,静态功耗为10.2 mW。
低噪声放大器 巴伦 高低增益模式 low noise amplifier balun high gain and low gain mode Wi-Fi 6 Wi-Fi 6 
微电子学
2022, 52(3): 358
王萧萧 1,2,3,*冯蓉蓉 1荆磊 1,2刘曙光 3,4[ ... ]姜琳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呼和浩特 010051
2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土木工程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 010051
3 生态型建筑材料与装配式结构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呼和浩特 010051
4 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呼和浩特 010051
冰磨损是导致水工混凝土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冰凌作用下天然浮石混凝土的磨损规律,以内蒙古地区的天然浮石为粗骨料,研究浮石骨料体积分数、水胶比、胶凝材料硬度对冰磨损天然浮石混凝土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天然浮石混凝土磨损量影响的显著性,运用超景深显微镜对冰磨损下天然浮石混凝土的表观形貌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冰磨损天然浮石混凝土磨损量随浮石骨料体积分数和水胶比的增加而增加,随胶凝材料硬度的增加而降低;浮石骨料体积分数和水胶比对天然浮石混凝土磨损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切削磨损和疲劳磨损的共同作用下天然浮石混凝土表层材料脱落,磨损表面孔壁被破坏,孔洞增大。
冰磨损 天然浮石混凝土 磨损量 磨损规律 显著性分析 磨损形貌 ice wear natural pumice concrete wear amount wear law significance analysis wear morphology 
硅酸盐通报
2022, 41(9): 3100
雷静 1,1,2,3,4,5,*祁峰 1,2,3,4,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辽宁 沈阳 110016
2 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16
3 中国科学院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辽宁 沈阳 110016
4 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图像理解与视觉计算重点实验室, 辽宁 沈阳 110016
5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将逆合成孔径雷达 (ISAR)技术应用到太赫兹频段, 针对平滑表面物体和复杂表面物体扫描获取原始数据, 并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对获取的三维数据进行处理, 实现横向和径向的高分辨力太赫兹三维目标重建。通过在波数域对回波信号进行距离迁移补偿处理、插值处理, 以及空域图像阈值去噪处理后, 将目标的反射系数从三维空间中提取出来并保留其空间位置信息, 从而完成三维目标重建。
太赫兹 三维目标重建 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大曲率目标 terahertz 3D target reconstruction 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technology target with large curvature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9, 17(4): 556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0
2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0
钾缺乏是制约棉花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而钠钾替代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 以不同钾效率基因型棉花(钾高效HG103和钾低效LG122)为材料,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钾钠处理下棉花叶片的物质组成进行研究, 分析不同钾钠条件下, 叶片红外光谱图谱的差异, 探讨钠钾替代对其物质成分和结构的影响, 以及基因型的差异。 结果表明: (1)缺钾条件下施钠, 2 960, 2 855, 2 926, 1 103和1 078 cm-1这5个特征峰的相对吸光度均有所升高, 其中HG103在2 960, 2 855和2 926 cm-1处增加的量与LG122几乎一致, 而在1 103和1 078 cm-1附近, HG103增加的量高于LG122; 然而适钾的条件下施钠, 这5个特征峰的相对吸光度都有所减少, 且HG103减少的量都小于LG122, 表明缺钾时施钠促进糖类、 蛋白质和酯类的合成, 其中对糖类的促进作用是HG103的大于LG122的, 而对蛋白质和酯类的则没有差异; 适钾时施钠则有抑制作用, 对HG103的抑制作用小于LG122。 (2)缺钾时, 1 734和1 437 cm-1附近的特征峰缺失, 而补充钠后这些缺失的峰也未出现, 说明缺钾破坏了叶片中蛋白质酰胺Ⅰ带和纤维素的结构, 而缺钾补充钠并不能缓解这种破坏, 即对于钾的这些功能, 钠不能完全代替钾。
棉花 基因型 钠钾替代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Cotton Genotype Sodium and potassium replacement FTIR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6): 1696
作者单位
摘要
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0
钾和硼均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对植物的生长、 发育与生理代谢等起着重要作用。 棉花对钾和硼都有较高的需求量, 而棉花缺钾或缺硼时有发生。 以鄂抗8号品种的棉花作为研究材料, 利用傅里叶变换探讨钾硼胁迫对棉花功能叶片物质成分的影响。 红外光谱(FTIR)对钾硼胁迫下棉花叶片的物质成分进行研究, 分析钾硼缺乏情况下叶片红外光谱的差异。 结果表明: (1)缺钾处理时, 1 546.86, 1 438.85, 1 153.39和1 024.17 cm-1这4个特征峰消失, 且其他特征峰的相对吸光度值与正常处理相比均减小, 表明缺钾时棉花功能叶片蛋白质、 纤维素、 可溶性糖和核糖的结构发生变化且含量降低。 (2)缺硼条件下, 叶片的特征峰的相对吸光度均有所升高, 因而, 缺硼则导致蛋白质及可溶性糖、 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等的运输受阻而在叶片中积累。 (3)钾硼同时缺乏, 棉花功能叶片特征峰的位置和相对吸收强度与正常处理相比有很大差异, 表现为棉花功能叶片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升高, 而核酸和多糖分子等含量下降。 因此缺钾导致棉花功能叶片蛋白质、 纤维素、 可溶性糖和核糖结构变化的含量降低; 缺硼时蛋白质及可溶性糖、 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等在叶片中积累; 缺钾缺硼时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 而核酸和多糖分子等含量下降。
  功能叶片物质成分 Potassium Boron Material composition in functional leaf of cotton FTIR FTIR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3): 676
郝剑 1,2,*孙强 1王尧 1,2荆雷 1刘英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发中心,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基于非成像光学理论, 提出了一种阵列型LED光学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二次B样条理论、Scheme语言和优化引擎的结合使用, 实现了对准直透镜和柱面镜的优化设计。通过对两款透镜的灵活使用, 实现了光能量的传输和重新分配, 进而达到高效、高均匀性的照明要求。采用48颗, 1.2 mm×1.2 mm朗伯体发光的线性阵列LED芯片作为光源, 透镜材料均为PMMA。采用该设计方法设计的系统, 其能量利用率可达到62.6%以上, 非均匀性小于5%。
非成像光学设计 阵列线性发光二极管 配光透镜 优化 non-imaging optical design linear array LED optical lens optimization 
光电子技术
2016, 36(1): 33
郝剑 1,2,*荆雷 1王尧 1,2卢振武 1孙强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发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为实现曝光系统均匀照明的目标,基于非成像光学,提出了一种阵列型模组的匀光照明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对单模组的光学设计,实现半发散角度和阵列间距的初步计算,然后通过TracePro软件的Scheme宏语言和优化引擎相结合,实现对模组阵列间距的进一步优化,从而实现对整个光学系统的均匀照明设计。光源采用日亚紫外LEDSTS-DA1-2394E,阵列模组个数为5,阵列纵向间距为28 mm,横向间距为24 mm。该光学系统通过TracePro软件模拟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距光源300 mm的距离处,可实现目标面积上的均匀照明,其非均匀性均小于5%,准直角度约为4°。
光学设计 紫外曝光 匀光照明 阵列 
光学学报
2015, 35(10): 1022003
王尧 1,2,*荆雷 1党博石 1孙强 1[ ... ]郝剑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针对液晶显示屏幕检测中光源照明均匀性较差的问题,基于非成像光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大口径小角度的发光二极管(LED)照明光源设计方法。光源采用阵列式照明方式,对单颗LED 设计菲涅耳透镜实现小角度的准直照明;推导阵列均匀照度分布条件并利用TracePro 软件进行优化,确定阵列最优间距;最终通过在照明面上的光斑拼接叠加实现均匀矩形照明。照明光源由12×9个配光单元形成均匀方形阵列排布,每两个配光单元间距30 mm。仿真结果表明,光源的发光角度小于±10°,在距光源170 mm 的照明面上,平均照度大于45000 lx,非均匀性3.8%,均满足设计指标。该方法设计的阵列式光源无论平均照度还是照度均匀性均比现有光源有明显优势。
光学设计 非成像光学 匀光照明 阵列式照明 液晶显示器检测 非均匀性 
光学学报
2015, 35(10): 1022002
郝剑 1,2,*刘华 1孙强 1王尧 1荆雷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发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提出了一种自由曲面准直透镜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二次B 样条理论、Scheme 语言和优化引擎的结合使用,实现了准直透镜的优化设计。采用1 mm×1 mm 朗伯体发光的LED 作为光源,透镜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通过对两款不同结构准直透镜的优化设计,可以实现发散角为±5° 的准直照明,能量利用率均可达90%以上。与现有的优化方法相比较,此方法具有对初始模型依赖较低、设计方法简单和普适性高等特点。
光学器件 光学设计 非成像光学 准直透镜 优化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4, 51(3): 032302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